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老树发新枝!吉县苹果产业发展抢“春机”

2022-04-01 17:50:49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一年之计在于春。时下正是果树加强管理的关键时期,在“苹果之乡”吉县,塬面上处处可见果农忙碌的身影。

近日,在吉县壶口镇东城村,一场果树管护技术培训正在村里的果园进行。“种树就像养孩子,养这么大多不容易,要好好管护。”面对围拢在身旁的十多位果农,手拿修枝剪的镇果树站站长强贵家一边示范一边讲解,“我们将这根好枝的皮削开,插入果树皮与木质部之间,这种方法适合于春季枝接,容易掌握、速度快、成活率高,丰产期时间短。为了防止被风吹断,我们还要对它进行加固……”随着强贵家的讲解,一旁的果农马保山麻利地用薄膜将嫁接部位缠紧。

这样的技术培训,马保山不知参加了多少次,加之多年的管护实践,早已使他成为果农眼中的“土专家”。“我种了20多年苹果,用平接换优、高接换头的方法,把430棵果树换了一茬儿。”在自家的果园里,懂技术的马保山“现身说法”,“我嫁接的果枝一般都是第二年开花、第三年挂果,第四年丰产。现在的品种是‘蓬仙红’‘红将军’,上市早、果皮薄、口感好、着色好、果个大。今年套了两万多个袋,明年还能多套一万多个袋。”

同样,在壶口镇雷家庄村,果农刘振发也小有名气。这两天,他正趁着雨后土壤松软的时机给自家果树苗施加沼液肥。刘振发告诉记者:“以前种的‘红富士’适合低温,成熟较晚,不太适合我们村的海拔高度。加上这几年的雹灾伤了树身,所以每年都是投入多收入少。”2019年,身为村里果树技术员的刘振发带头采取“拔老换新”的方式更新果园。在深翻土地、歇地两年后,去年,他把原来的260多棵老树全部换成了新品种。“到时这个品种的苹果能早上市20天左右,可以先卖个好价钱。”望着正在茁壮生长的138棵小树苗,刘振发充满期待地说。

就在刘振发不顾料峭春寒给树苗施肥时,不远处的果园里传来阵阵电锯声。记者走近一看,原来是同村的果农陈忠娃正请人给自家的果树“动手术”。眼见一截截老枝被锯掉,陈忠娃说:“以前舍不得锯枝,果园枝量大,通风透光差,直接影响了苹果的品质和收入。今年我下决心把老枝子锯了几乎一半,间隙明显大多了,这样苹果园的通风透光会好些,希望能有个好收成。”

对此,强贵家介绍:“苹果是壶口镇的主导产业。可是,由于近几年连续的冻灾、雹灾、风灾等自然灾害,不仅伤了果花、果面,也伤了果树,使得苹果品质下降,在投入产出不成正比的情况下,许多果农失去了管护的信心。所以我们按照全县果业发展思路,根据不同的情况,大力推进老龄化果园改造,促使果园提质增效,果农收入增加,果农信心提振。近年来,通过‘减密间伐、平接换优、高接换优、拔老换新’这些换优改良措施,全镇已改造果园面积约占果园总面积的40%。”

吉县苹果好看、好吃、好存,该县被农业农村部评为全国苹果最佳优生区之一,苹果种植面积达到28万亩,是农村收入的主要来源,可以说,苹果成就了吉县。然而,由于发展较早,其品种结构不合理的弊端也日渐显现出来,老龄低效果园更新改造便成为这一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一方面,我们的主栽品种比较单一,‘红富士’栽培面积超过全县总面积的85%,并且树龄、品种老化。另一方面,早、中、晚熟品种搭配不合理,晚熟品种约占85%以上,早熟品种不足5%,中熟品种也只占10%左右。由于成熟期过于集中,造成果品采后市场销售压力大。”吉县果业服务中心副主任窦兴华介绍,为了充分发挥苹果产业的经济优势和生产潜力,近年来,吉县县委、县政府大力实施苹果产业提质升级新战略,调整品种结构布局,改变生产模式,加快品种更新步伐,目前已有5万亩果园完成技术改造。

“为了提升苹果效益,我们积极引进优新品种,根据各乡镇海拔不同,将早、中、晚熟品种合理优化。海拔800米以下的沿黄乡镇,以早熟品种为主;海拔800-1000米地区,以中熟品种为主;海拔1000米以上地区,以晚熟品种为主。”窦兴华说,“今年,全县将改造老龄化果园5000亩,建设2个苹果高新科技示范园、建设5个苹果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区、15个创新技术试验示范园,示范带动全县果业标准化、产业化发展。”

目前,吉县苹果试验示范站已建立了吉县大数据智慧果业公共服务云平台。该平台通过运用物联网技术、基地可视化监控、大数据信息收集,通过云计算智能分析、远程专家会诊等手段,科学指导病虫害防御、智能水肥一体操作、自然灾害防控、农特产品追溯及网售等方式,实现农业生产成本降低、生产效率提高、产品质量提升和生态环境改善,引领苹果产业逐步实现智能化。

人勤春来早,老树发新枝,吉县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令人期待。

【责任编辑:吕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