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古县双泉村:药材村端起致富“聚宝盆”

2022-01-13 17:00:54 来源:临汾新闻网

深冬时节,万物凋零,正是农村最清闲的时节。而行走在古县三合镇双泉村,却是另一番景象:家家户户忙着烘干、分拣中药材,一辆辆药材运送车在村子里进进出出,三三两两的村民讨论着今后的药材种植计划。

从近百亩到数千亩、从个别人种植到全村覆盖、从人均收入3000元到2万余元……小小的中药材,叩开了“深闺”小村的致富门,让老百姓鼓起了钱袋子,过上了好日子。

双泉村位于三合镇东北部,现为毛儿庄村和大井沟村合并村。近年来,身处绿水青山间的村民,因地制宜发展中药材种植产业,通过人工引种,科学种植,形成规模效应,把药材产业培育成了群众增收致富的“聚宝盆”。

谋产业拓新路

2021年12月21日,47岁的田茂星望着院子里正要装车发走的最后一批中药材不禁喜上眉梢,“这又是一个丰收年,一亩地收入一万多元,10亩地就是10多万元。”

田茂星是村里最早的中药材种植户之一。这几年,靠着种植中药材,收入连年创新高。在这个山乡小村,像田茂星一样依靠种植中药材年收入超过10万元的家庭不在少数。

眼前的好光景是田茂星和村民们多年前想都不敢想的日子:“我们祖祖辈辈都是靠天吃饭,日子过得紧巴巴的,村里留不住人,许多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

立足当地,寻求发展。2003年,退役不久的毛儿庄村村民何荣军当选为该村村委会主任:“村民信任咱,咱就要干出名堂,对得起这份信任。”

何荣军一次次与村“两委”班子成员出去考察,结合本村土壤、气候等实际情况,找到了中药材种植的致富“良方”。在何荣军看来,“因地制宜是关键。村里的气温、土壤结构是种植中药材的有利因素,发展中药材产业再合适不过。”

当时,他还给村民算了一笔账:“一亩玉米按收购价卖400元左右,除去成本,只剩200元;如果种药材——生地,一亩按收购价卖1100余元,除去成本,净赚700元。如果大面积种植的话,收益相当可观。”何荣军信心满满。

起初,村民思想保守,没有人愿意舍弃粮食种药材。村“两委”班子便发动党员干部、村民赴周边地市参观学习,让他们开眼界、学经验。接着又挨家挨户给村民做工作,并主动带头种植。

春季种,冬季收。果然,当年第一批“吃螃蟹”的种植户一亩地的收入比种玉米足足多了一多半。这让何荣军更加坚定了种植中药材的决心和信心。在种植示范效应的带动下,跃跃欲试的村民纷纷加入种植大军。

摸准致富门路后,村“两委”主干充分利用资源优势,积极调整种植结构,从最初种植单一品种生地发展到种植柴胡、黄芩、远志、连翘等多个品种。

破瓶颈开新局

因药材种植的特殊性和市场价格的不稳定性,毛儿庄村的中药材种植还没形成规模就走起了下坡路。许多种植户开始动摇,有的干脆停种了。

好不容易开拓的产业发展路子岂能半途而废?

2017年,古县城镇集体工业联合社的驻村工作队进村到岗,经过全面调研后,一致认为药材种植是引导双泉村村民致富的朝阳产业。这为村“两委”主干注入了一针强心剂,他们再次动员村民发展柴胡等道地药材。

为了提振村民的种植信心,村“两委”班子与驻村工作队组织村民到运城市的稷山县与万荣县,和当地的种植大户交流探讨。

柴胡的种植周期长、见效慢,大部分村民依旧持观望态度。为此,何荣军发动党员带头试种,并通过流转土地扩大村集体种植规模。经过不断摸索总结,2019年,药材价格走高,何荣军种植的10亩柴胡经过3年周期实现纯收入8.5万元。眼瞅着种药材的村民收入翻了番,其他村民解除了流转协议,变“参与种植”为“自主种植”。

发展产业,资金和技术缺一不可。村“两委”利用驻村工作队的一系列帮扶措施,全面撒网,号召越来越多的村民种植药材。同时,积极与科研院所、龙头公司、药材市场对接,在技术研发、质量信用、品牌打造三方面齐发力,编制了全面详实、通俗易懂的《道地药材发展目录》,为群众调产做示范、引路子。村里还成立了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带领群众发展中药材种植,并进行初加工及销售。

为打消村民的后顾之忧,驻村工作队与村合作社派专人赴全国各地的药材市场,谈合作,签协议,打通了销售渠道,进一步激发了村民种植药材的积极性,并逐步探索出一条“党建引领+村集体+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同时,双泉村还投资30万元实施了古县三合镇双泉村道地中药材加工厂建设项目。

种得出、销得了、卖得好,有了村“两委”班子和驻村工作队作坚强后盾,村民们不再犯难,长期靠天吃饭的农民摇身一变,成了足不出户,生意满天下的药商,正如许多种植户所说:“收获季,药材还没拉回家,就被订购的商户收走了。”

新气象新希望

冒着刺骨的寒风,村民赵壮壮在自家院子对收购来的药材进行加工,他兴奋地说:“要不是放手一搏,哪能想到自己能有今天,今后还要扩大种植规模。”

赵壮壮怎么都没想到,年初的“赌注”让全家走上了一条“新生路”。2021年年初,看到村里中药材产业走俏,抱着试试的心态,他说服父母,放弃外出打工,拔掉了自家地里的玉米苗,贷款20万元种了50余亩生地。幸运的是,生地市场持续走俏,一亩地按收购价格卖到了12000余元,加工后高达20000余元。赵壮壮年底一算,连种植带加工一共收入了近百万元。如今,一家人不仅过上了好日子,还在城里买了房。

产业兴旺百姓富。和赵壮壮一样,村民把致富的希望寄托在中药材种植上,这份期望来源于这一产业的蒸蒸日上。目前, 通过流转土地、订单种植、基地务工等方式,农民由原来的单一种植收入增加了流转金和务工等多项收入,同时积累了种植管理经验。农户通过效益对比,逐渐形成了农户学技术、亲参与、广种植的良性循环。

为了不断提高村民种植技术,村“两委”班子还通过召开党员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组织学习研讨、主题党日活动、每月“党员集中学习日”等多种形式,分享药材种植经验、提供专业技术管理,并讨论制定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

目前,双泉村村民实现百分百种植,村集体收入10余万元,辐射带动周边乡镇中药材种植13000余亩。村民们从最初的犹豫观望到跃跃欲试,从人均一两亩到现在人均10亩以上,双泉村成了名副其实的“药材大村”,许多药材大户更是到邻近镇村流转土地进行种植。

如今,触手可及的“好钱景”,让双泉村百姓奔小康的劲头更足了。现任双泉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的何荣军兴奋地说:“下一步,我们要继续在药材上面做文章,对各种中药材进行切片加工,提升药材附加值,积极扩大中药材产业发展规模,使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让群众一年四季有活干、一年到头有钱赚。”

【责任编辑:吕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