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夫妻、父子齐上阵 情系百姓助脱贫

2020-09-05 13:33:27 来源:山西新闻网晋城频道

脱贫攻坚以来,在晋城市泽州县有这样一群特殊的人。他们来自各行各业,他们通透民情,通晓业务,长期奋战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多少个夜以继日、多少个寒来暑往、多少个与百姓的亲切交谈、多少次扶贫路上的跋涉奔波……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驻村扶贫工作的责任与担当,他们用前所未有的力度、热度、速度尽锐出战,勠力攻坚在脱贫一线,激扬着青春力量,在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役中,他们都有自己特殊的代名词——“夫妻档”、“父子档”“兄弟档”等,有的甚至是全家总动员,一场脱贫攻坚战役让他们变成了同壕的战友。今天让我们走进泽州一起聆听他们的扶贫故事。

1

夫妻同心 舍小家为大家扶贫济困

笔者见到柳树口镇中村的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长司晓光时已是落日余晖,他瘦弱的身材,憔悴的脸上架着一副眼镜,看起来就是一位很普通的工作人员,但是他的外表和他在扶贫工作中的韧劲却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如今的中村老百姓在第一书记的带领下已全部脱贫并昂首阔步地走在了小康生活的大道上。

中村位于柳树口镇东北部,距柳树口镇约35公里。由两个自然村组成(中村村和石金村),两村相距3.5公里,总面积约16平方公里,山林面积13370亩,耕地面积1026亩,多为山坡地,人均耕地2亩,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和大豆等农作物。全村共有85225口人,中村属于全镇12个贫困村之一,现有贫困户1227人。

201712月底,在晋城市市场监管局(原市工商局)工作的司晓光被派驻到柳树口镇中村开展帮扶工作,报到后工作的开展可谓是一波三折,村民搞派性,支村班子成员思想落后,人心涣散,村民大多都靠外出打工来维持生活,作为一个贫困村,如何壮大村集体产业是关键,经过与村委班子多次商讨,最终确定利用本村村集体的一百多亩土地修建蘑菇大棚,虽然村民不断地阻挠和干预,司晓光和他的队友们却从未被村民的刁难所吓倒,克服内外交困的种种因素,蘑菇大棚成功投产并获利。

在帮扶单位大力支持、派驻工作队的帮助下,中村支村两委结合本村实际,修路通水改善基础设施,维修村卫生室,完善公共服务,因地制宜流转村集体土地,大力发展产业,为村集体增收每年达到5万元,也带动了村民增收。目前,中村村集体主要产业项目有光伏、蘑菇和辣椒种植。2019年,这些产业为村集体带来6万余元的收入,为村民和贫困户解决30多个劳动就业岗位,以及增加收入10万元。“现在老百姓也不闹了,口袋也鼓起来了,就连帮扶干部到贫困户家里探访都顾不上接待,忙着摘辣椒挣钱呢!”司晓光高兴地说。

2

司晓光的妻子董红玲在泽州县卫生监督所工作,2019年元旦刚过,董红玲下班与司晓光说,单位派她到圪节底村驻村,顿时司晓光有点懵,自己已经在驻村了,家里还有80多岁的老母亲和正在读高三的儿子和三岁的小姑娘,妻子驻村了,那孩子怎么办?家里怎么办?尽管如此,但司晓光只说了一句“服从组织的安排”,就这样夫妻俩人同时奔赴脱贫攻坚第一线。

董红玲帮扶的山河镇圪节村在晋城市区南端,离城30多公里,自然条件恶劣。司晓光帮扶的柳树口镇中村在市区的东北方向,离城近40公里。从此,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开始“背道而驰”“各奔东西”。妻子没驻村以前,星期天回到家,谈最多的话题是孩子成长的变化,现在转移到了驻村帮扶的问题,孩子都边缘化了。 转眼已到2019年秋季开学时间,孩子第一天入幼儿园,司晓光不能亲自送孩子上学,当得知孩子未能如期入学的消息时,他内心很是愧疚。至今回想起当时的场景依然记忆犹新。

董红玲刚到圪节村,对扶贫帮扶工作没有头绪,一接手就是一堆扶贫基础资料需要规范完善。每次司晓光接到她的电话,都是着急地问这问那,想一下子解决所有问题……为尽快实现帮扶村如期脱贫,夫妻二人开启了“5+2”的模式,星期天妻子带回一本本扶贫资料一起分析存在的问题,讨论补充的内容,规范逻辑的混乱。二十多本资料,利用节假日的时间全部整理了出来。为更好地把基础资料做得更规范完善,董红玲还两次专门跑到中村实地学习查看各种扶贫资料。现在,谈论村上繁杂琐碎的工作已成了夫妻两人的习惯。

经过半年多的努力,董红玲对帮扶工作也驾轻就熟了,对帮扶中的实际问题也常提出自己的认识和见解。虽然对家里的事管得少了,但在脱贫攻坚战中,却付出了夫妻二人的心血和汗水。

3

父子情深 视百姓如亲人 同壕作战助脱贫

一个80后的小伙子,正是风华正茂时,原本可以在单位按部就班地上班,他却主动请缨到一线参与扶贫工作,2018年,在局领导的支持以及他父亲的熏陶下,开始了自己的扶贫工作,他就是泽州县自然资源局派驻晋庙铺镇窑掌村第一书记——王涛。

窑掌村位于晋庙铺镇南端,与山河镇搭交界,距晋城市区约30公里。属晋城南部典型的山区,土地基本上都在沟洼当中,历代以农业生产为生,全村共有3576口人,被列为泽州县24个整体贫困村之一,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812人。

驻村帮扶工作开始后,首先遇到的难题就是住宿问题。工作队只能在15平米的图书室休息。在图书室居住数个月后,又搬到了村卫生室内。在卫生室内居住数月后,泽州县卫建局又开展了卫生室维修工程,对卫生室进行内外墙粉刷、屋顶瓦片和门窗更换、医疗器械和药品的补充,一下子,工作队又搬回了15平米的图书室。一段时间后,图书室进行整体改造,工作队随即决定搬到85岁高龄老人贫困户郭荣隔壁的房子居住,既解决了住宿之忧,同时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为老人提供劳动帮助。

帮扶期间,王涛带领工作队积极开展窑掌村党建工作,帮助支部书记完善各项资料,建立党建一村一册,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并组织到延安和西柏坡等地参观学习,补齐短板,做到了制度有序、资料完整。

经济是发展的基础,王涛到村工作后,与村两委、支部党员和村民代表商议决定了窑掌村经济的发展模式,以旅游发展为主导,光伏和蜜蜂养殖为侧翼,依托村域内的大、中、小月寺三座寺庙,提升人居环境条件,建设美丽乡村,发展旅游经济。如今窑掌村的乡村旅游正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客。此外,今年8月该村停车场修建项目已开始动工,停车场的建成,将大大解决游客停车难的问题。游客累了可以在农家乐就餐,想留宿有农家客栈可以过夜,购物有窑掌村蜂蜜、石磨麦谷等土特产可以购买,村民可通过旅游产业过上小康生活。

4

窑掌村处于猕猴保护区内,村域内多有野猪等野生动物,种植的农作物时常因野生动物破坏而造成经济损失。结合窑掌村的环境条件,种植不行就搞养殖,王涛的父亲王安喜与农业相关部门沟通,在县、镇两级政府的帮扶下,按8户每户5箱蜂,购进40箱蜂进行蜜蜂养殖产业的尝试。

王安喜结对帮扶着窑掌村的贫困户王小吨,2018年开始进行蜜蜂养殖,一开始缺技术,王安喜就帮扶联系专家,寻找技术培训机会,产出蜂蜜后,又帮助其宣传和销售蜂蜜,杜绝了返贫风险,王小吨生活越来越好后,又代养了四户无劳动能力贫困户的蜜蜂,随着自家院内的场地已无法满足养殖需求,王小吨又投资5.4万元建设了占地1.6亩的蜜蜂场地。三年时间累计帮助贫困户销售蜂蜜2000余斤,经济收入超过5万元。此外,2018年,光伏产业项目通过国家电力部门验收并成功并网发电,为村集体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保障。

“经济发展了,道路交通保障也要跟上,为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提供更好的保障,20186月,通过和泽州县公路局沟通,建设了拦车村到窑掌村的6公里四好公路,今年公路也顺利通车,还与县水务局沟通寻求帮助,同村民一起在施工队挖好的沟渠中铺设了水管,现在窑掌村的村民在家中就可以用上干净、卫生的自来水。”王安喜高兴地说。

5

同胞兄弟 亲人别离未尽孝 肩挑扶贫勇担当

现在的窑掌村,农民收入提高了,村容村貌提升了,村集体经济收入也增长了。老百姓脸上幸福的笑容,正是对王涛、王安喜坚守岗位奋勇战斗最好的肯定。

柳树口镇神直村位于晋城市区的东面,距晋城市区30公里,全村86226口人,贫困户16户,属整村贫困村。

邱兴胜是2019年被晋城市委办公室派驻柳树口镇神直村的第一书记兼工作队员。在县乡两级党委、政府的支持带领下,与支村两委和广大党员及群众积极配合下,立足本村实际,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契机,按照脱贫工作“两不愁、三保障”总体要求,认真履行“六大行动”要求,积极开展了帮扶工作。在还有一星期就完成任务的情况下,晋城市委领导对邱兴胜说驻村队员人手不够,邱兴胜二话不说接派任务,当时邱兴胜的父亲正患有严重的心脏病在住院治疗,妻子在实验初中部做班主任,儿子正准备参加高考,但他从未主动向单位提起过家里的困难,直到20199月父亲心脏病去世,邱兴胜和哥哥邱胜利都还奋斗在脱贫一线,因此,没有见到父亲最后一面。

亲人的别离,儿子高考等家庭负担也没有阻碍他的扶贫信心。邱兴胜在工作中细心仔细,完善了许多扶贫的基础资料、经常走访贫困户、非贫困户、边缘户,实地了解贫困户的困难,给大家做情绪上的疏导。

6

邱胜利2019年任建行泽州支行党支部书记、行长。对接新庄村扶贫工作,结对帮扶的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张生元,为使他们走出困境,通过多方协调,把一家三口易地搬迁至金村镇金福苑小区居住,并对其进行按月走访,搬出后还需有收入,帮他在金村中学后勤找了工作,姑娘大学毕业也已找到工作,目前张生元一家生活稳定,家庭和睦,幸福感满满。

工作对接后,邱胜利将扶贫资料的整理和入户走访的工作紧抓到位,面对困难,多次与县扶贫办、乡镇、村有关领导积极对接,解决扶贫工作中的痛点、难点,及时和本行上级领导汇报,在扶贫工作的人力、物力、财力给予了极大的支持,使得扶贫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两兄弟回到家,互相探讨扶贫工作的经验总结,扶贫资料如何整理的?一户一档具体怎样实施的?虽然兄弟俩的家庭有所抱怨,但对他们的扶贫工作依旧支持。

坚守初心勇担当,牢记使命打硬仗。在泽州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县上下形成合力,全民参与,涌现出一批夫妻、父子、全家齐上阵的扶贫“黑马”,为泽州县的脱贫攻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据不完全统计,各驻村单位脱贫攻坚中(包括帮扶责任人)夫妻90人,父女父子(母子母女)28人,兄弟姐妹28人。如今的古韵泽州,已是物阜民康。

【责任编辑:吕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