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七月,地里没什么活儿,大宁县昕水镇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聂还梅打开家门,向村里的扶贫车间走去,种了几十年地的农家妇女如今又有了工人的“新身份”。
像聂还梅这样亦农亦工的“两栖农民”在我市有5600余人,他们在扶贫车间里凭勤劳改变着生活,日子越过越红火。今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为帮助贫困人口顺利脱贫,市扶贫办、市人社局积极牵线搭桥,大力建设标准化就业扶贫车间,通过送政策、送岗位、送培训,拓宽群众增收渠道,确保实现稳定脱贫。
洗手、消毒,戴上头套、围裙、口罩和手套,做完准备工作后,聂还梅开始忙碌,“我主要是分装一次性手套、贴标签,这活儿轻快,计件论工资,时间灵活,啥都不耽搁。”聂还梅说,自己差不多每天都有60多元的收入,她很知足,“我都63岁了,外出打工谁还用咱?”
扶贫车间里的墙上贴着“支部引领、就业扶贫”“不甘贫困、努力工作”等标语,工作台旁,几名员工在忙着各自手里的活儿,墙边堆着一箱箱等待发运的产品。“我们生产的一次性手套供不应求,农民在家门口也能挣了钱!”村民单西凤乐呵呵地说。
“原来我和丈夫在村里摆了个水果摊,但收入有限,日子过得紧巴巴。”乡宁县尉庄乡仁义村服装厂员工、二级肢体残疾人史成娟说:“想都没想过像我这样的情况还能在工厂上班,而且还在家门口,每个月1800多元的收入大大改变了家里的状况。”“还是党的扶贫政策好,现在我们不仅住上了新房,还有活儿干、有钱赚!”一旁的贫困户卢丽接过她的话茬说。
山西富垣泰农副产品有限公司是古县南垣乡店上村村集体企业,解决了30余名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今年38岁的李霞为了照顾两个孩子和婆婆,之前从没在外打过工,只是偶尔在村里给别人帮个零工,家庭拮据。今年到公司上班后,她被安排当了一名化验员,“公司送我外出培训,现在,我也有了一技之长,每天工作充实,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为了做好做实就业扶贫这项工作,我市积极扶持龙头企业稳岗吸纳就业,支持各地建立多种形式的扶贫车间,只要符合条件,都能评定成功。扶贫车间劳动强度不大、技术含量不高,村民经过培训很快就能上手。”市人社局就业促进科相关负责人介绍,“此外,我市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对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创业的小微企业、扶贫车间、创业孵化基地等机构还给予补贴扶持。”
市扶贫办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截至目前,我市创办、评定了58个扶贫车间,分布在12个县(市、区)。这些扶贫车间大多坐落在大山的“褶皱”里,让农村留守妇女、残疾人、有劳动能力的老人等变身“新型产业工人”,托起了贫困群众的致富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