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浮山县深入开展县校合作工作侧记

2022-05-07 17:27:19 来源:临汾新闻网

打通专业人才“源头活水”,推动乡土人才“破茧成长”,确保各类人才“闻香自留”……近期,浮山县立足区位、资源、产业、环境优势,引深推进县校、村校、社校、企校、校校合作,落地一批科研平台实验室,建立一批试验示范基地,打造一批实习实训基地,托管一批乡村振兴示范村,为推动高质量发展蓄力聚能。

农业发展的“助推器”

日前,记者在浮山县张庄镇小郭村印象田园生态农业园区看到,一排排大棚整齐有序,在阳光的照耀下,蔚为壮观。走进大棚,蔬菜瓜果秧苗正“咕嘟咕嘟”地汲取水分养分,在骄阳下拔节生长。

“你看,这羊肚菌长得真不赖呢!新鲜的羊肚菌大面积上市后,总能俏销市场。”浮山县乡村振兴服务中心主任陈华欣喜地看着大棚内新长的羊肚菌说,“这个东西特别娇气,对生长环境很挑剔。县里和山西农业大学取得合作后,在每一个重要时间节点,都有专家前来手把手指导农户如何照料。”

日光节能温室362座,春秋大棚97座,10余种特色农产品……山西农业大学县校合作专家团与浮山县委联系专家团充分利用县校合作的契机,打造了设施农业种植体验区。在这期间,20余名县内外专家定期到园区开展农业技术指导,有效带动了农民脱贫致富。同时,专家团还打造了锦绣田园观赏区,依托宏源青苗木花卉基地700余亩土地,种植60余种苗木花卉,已经成为景色宜人的天然氧吧。

“我们一直希望和高校专家的合作能够走深走实,深入县校合作以来,最明显的变化就是专家对我们的服务更有针对性、更长期、更有效了。”陈华坦言,目前的合作一方面为农业产业发展提供了试验示范基地,另一方面,可以实现“金字塔”式人才培养模式,“后者的作用可能更长远。通过高校专家对农业产业的扶持,我们培养出了自己的‘土’专家,他们又手把手带出一批田间地头的‘技工’,人才不断层,产业有活力,乡村有希望。”

集体经济的“硬支撑”

“咱这黑小麦面粉口感杠杠的,营养价值高!”浮山县响水河镇东陈村网格员王长林说起话来信心满满、底气十足,“搞农业、搞旅游、搞文化,我们村样样行!”

集体经济有着落,百姓腰板能挺直。正如王长林所说,东陈村近几年发展突飞猛进,特别是县校合作以来,古村更是年年有新貌。黑小麦的产业化发展依托的就是山西农业大学小麦研究所的技术和支持。“从最初的试验田到小规模种植到石磨小杂粮加工坊,在高校专家的帮助下,我们的农产品发展体系越来越成熟。”响水河镇党委委员、宣传委员张艺晨细数县校合作给东陈村带来的巨大变化,“县校合作开展以来,浮山县充分发挥东陈村传统文化和农业产业资源,围绕文化遗产保护,与北京理工大学建立‘北京理工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校地联合创新设计研究基地’,就文创产品设计、数字化展示设计等项目开展合作,联合开发特色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民宿体验项目,促进文旅融合发展;围绕文化艺术创作,与山西应用科技学院美术学院建立‘山西应用科技学院美术学院实践研习基地’,将东陈村作为学生采风创作点,举办采风摄影展参观活动,探索东陈文创产品设计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多实习、实践机会。”

漫步东陈村的小路上,无论是严整讲究的四合院、巍然壮观的石质节孝牌坊,以及精美绝伦的砖雕、石雕、木雕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抑或是训蒙文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彰显着厚重的文化底蕴。而今,县校合作为东陈村激发出巨大潜能,承载起一个奋力转型发展中的山区县的希冀和梦想。

传统文化的“引路人”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寨圪塔供销社干部职工依靠“一条扁担、两个箩筐”,锻造了闻名全国的“扁担精神”。如今,红扁担驿站“一根扁担一条心,一头红党性,一头连民心”。

浮山县天坛东路红扁担驿站——太岳华府党群服务驿站里,红色的标志格外醒目,独具特色。“党旗、扁担、人民、山脉、爱心、河流是这个标志的主要元素。”县委组织部部务委员、党群服务中心副主任石菲菲介绍,“标志下方象征浮山县的山脉与环绕的党旗图形相互呼应。扁担两端分别连接山脉与党旗,正如扁担精神作为连接党员群众、沟通城乡的桥梁。担着扁担的农民背靠山脉、面向党旗表现出昂首挺胸的前进姿态,手臂与山脉形成爱心形状,寓意红扁担驿站全心全意奉献于广大农民群众的扁担精神。”

小小的标志背后的故事不简单,这是县校合作持续深化后的结晶。标志的设计者是北京理工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的张家榜博士。

“县校合作让我能在家乡的大舞台上发光发热,于我而言这也是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方式。”张家榜的言语中透露着真诚,“‘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通过县校合作,我的理论知识有了更扎实的落脚点,未来,我会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宣传家乡美,为家乡招商引资工作作贡献。”

规模引才、高端聚才、广泛纳才,奋进的浮山正致力于打造人才聚集地和创业新高地,集聚天下英才,助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责任编辑:吕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