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统筹气候资源禀赋、群众发展意愿,扬长避短,大力发展反季节食用菌,黑龙关镇新建大棚140余座,成立专业合作社8家,年产食用菌2600余吨,产值达到2000余万元,成为带动群众稳定增收的支柱产业。”近日,蒲县农村经济经营服务中心主任张金军介绍。
今年以来,蒲县黑龙关镇锚定乡村振兴,瞄准建设农业产业强镇、做大做强特色产业集群的目标,整合优势资源成立黑龙关振兴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推进“五统一”模式,促进了群众收入增加、产业发展增速。
明方向 强信心
黑龙关镇位于蒲县东南部,总面积218.65平方公里,辖11个行政村,6787户1.8万人,耕地面积2.8万亩,平均海拔1500米以上,人多地少、气候寒冷的自然条件导致农业发展的先天不足。
前些年,该镇组织一些农户发展产业,出现“投入不足、技术指导不到位、后续管护不规范”等问题。于是,他们探索出“联合社+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由联合社统一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再根据各合作社的发展需要,支持新增大棚、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等,在生产环节由联合社统一与技术服务团队进行协商,既降低了成本,又规范了技术流程。
政策措施给力,才能持续促进产业发展。在市农业农村部门引导下,黑龙关振兴联合社专门成立了食用菌产业发展工作领导组,统筹产业布局、发展规划、推进落实;印发《食用菌产业发展壮大的实施方案》《食用菌产业标准化生产技术要点》,对产业发展过程中的组织实施、标准制定、技术指导、质量管控、灾害预防、土地流转、资金争取等方面进行了规范,形成了推动产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提品质 增效益
“食用菌产业尤其是高品质的食用菌对技术标准要求高,受气候条件、资金投入、基础设施、管理理念、技术服务等因素制约,导致产品品质千差万别,很容易打击群众发展产业的信心。我们充分吸取经验教训,进一步制定相关政策措施、标准流程、操作规程等,一步一步稳扎稳打,确保了高标准建园、高水平管护、高层次技术服务,实现了地块、技术、栽植、管理、培训相统一,奠定了产业发展的良好基础。”说起受省委、省政府重点支持的食用菌产业,黑龙关振兴联合社理事长李胜奎信心十足。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围绕“联合起来、抱团发展、提升竞争力”的发展方向,黑龙关镇鼓励引导5家食用菌合作社组成联合社,吸纳农户230户,资产规模达到1000余万元,实行统一物资采购、统一技术服务、统一仓储保鲜、统一市场销售、统一品牌经营,有力激发了群众发展产业的信心,有效推进了食用菌产业体系、经营体系的质量提升。
在食用菌注水环节,合作社统一与技术团队谈判,每棒注水成本降低1分钱,合作社再补贴1分钱,每棚可降低成本700元;在销售环节,由联合社统一与客商谈判,制定统一口径价格,改变了过去由商贸定价、无序压价的状况,既确保了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发展,又促进了农户长久稳定收益。
补短板 扩规模
在黑龙关镇,食用菌产业既是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摇钱树”,也是对接乡村产业振兴的有力抓手。走入黑龙关振兴联合社的食用菌种植基地,蒲县农村经济经营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正在查看香菇长势,三五成群的农户在一座座排列整齐的大棚内辛勤劳作,八方云集的客商在大棚外有序排队订货。
“虽然食用菌产业经过几年的发展,基本技术已经掌握,但是面对高品质农业时代的倒逼压力,还存在一些先进技术上的短板和管理经验上的欠缺,更需要我们不回头、不动摇、不松劲,坚持不懈地把产业抓下去。”对于未来食用菌产业发展将会遇到的技术瓶颈,张金军有着清醒的认识。
记者了解到,当地依托已经形成的技术优势、种植经验,以农民合作社为单位,瞄准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机遇,加大菌棒加工厂、冷库、烘干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支持碾沟、蒲沙凹、寨子、黎掌等村连片发展、扩大规模。未来5年,大棚将达到300栋,年产食用菌5000吨。
“近年来,我们积极聚焦上级产业发展要求、政策支持方向,以全产业链为抓手,育龙头、建协会、抓集群、强载体,全力促进产业优化升级。”李胜奎表示,“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在技术保障、基础配套、后续管理等方面下苦功夫、实功夫、硬功夫,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