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临汾市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摆在“三农”工作的重要位置,多措并举,扎实推进各项重点工作,确保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攻坚成效更可持续、乡村振兴更有底气。
持续高位部署推进,实现平稳转型“开新局”。市委、市政府紧跟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把“四个不摘”变为“四个加强”,先后召开市委农村工作会议、全市乡村振兴系统重点工作推进会等会议进行部署推进,确保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平稳转型开好局、起好步。同时,出台了《全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的实施方案》,持续用制度机制压实责任、倒逼落实,把各县(市、区)的“脱贫攻坚周例会”调整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月例会”。加大重点工作督办催办力度,靶向推进问题整改。市乡村振兴局和17个县(市、区)乡村振兴局全部挂牌成立,确保了思想不乱、工作不断、队伍不散、干劲不减。
健全动态监测帮扶机制,坚决防止返贫“守底线”。组织各县(市、区)扎实开展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集中排查工作。经排查,全面掌握了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突发严重困难户“三类户”的规模,对“三类户”落实落细帮扶措施,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巩固“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成果,确保脱贫稳定“成色足”。我市始终把“三保障”和饮水安全作为重中之重,落实行业主管部门责任,全面开展排查,查缺补漏防止问题反弹,持续巩固成果。教育保障方面,经过全面排查,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无失学辍学现象;医疗保障方面,符合参保政策和慢性病待遇的脱贫人口均已全部纳入资助保障范围;住房安全方面,建立农村脱贫人口住房安全动态监测机制,对出现的危房问题立刻进入农村危房改造程序,动态保障住房安全;饮水安全方面,建立了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常态化排查整改机制,农村供水保障水平不断提高。
加强易地搬迁后续扶持,搬迁群众走上“致富路”。市乡村振兴局会同发改、人社、住建、规划和自然资源、消防等部门,对10个县的177个安置区进行了质量安全和产业就业保障集中督查。聚焦全市345个集中安置点、4.96万搬迁群众,狠抓产业就业后续扶持,督促指导各县(市、区)持续完善基础设施配套、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加强基层组织治理水平,促进搬迁群众生产有门路、生活有质量、适应新环境、融入新社区,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
大力推进“特”“优”战略,壮大产业特色“强根基”。我市持续推进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发展壮大,出台了《关于推进农业高质量高速度发展“四做三增一考核”政策措施》等政策性文件。做大做强西山高质量梨果、东山高标准中药材(药茶)、平川高品质蔬菜三大特色优势产业。持续壮大以主导产业为引领、特色多元产业为补充的“1+N”产业发展支撑体系,真正把长处做长、优势做优、特色做特。同时,拓展消费帮扶渠道,助推脱贫地区农特产品线上线下销售。持续管好用好850座村级光伏电站,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
优化调整帮扶力量,强化服务群众“持久力”。坚持“硬抽人、抽硬人”,选派人数与单位编制数、领导干部职数挂钩,大体稳定、个别调整,有序衔接、平稳过渡“四个原则”,对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进行了优化调整,全市各级选派的918支驻村(乡镇)工作队、2169名驻村工作队员、694名驻村第一书记经过任前培训,全部奔赴乡村振兴一线开展帮扶。
完成“两个高于”目标,脱贫劳动力稳岗就业“渠道宽”。采取扶贫车间安排一批、公益岗位吸纳一批、外出务工转移一批、扶持创业带动一批等方式,全力推动脱贫劳动力返岗复工、稳岗就业。同时,市乡村振兴局与市人社局联合下发通知,加快脱贫劳动力电子培训券领取工作进度,目前已超额完成省下达的任务。
持续加大投入,扶贫资产项目管理“规范化”。加大资金投入,积极争取中央和省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市级财政预算投入8450万元,比去年增长19%,县级财政投入4.5亿元。不断加强对项目实施和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管理,有效提高了年度财政专项资金绩效水平。强化资产项目管理,对全市“十三五”期间形成的扶贫资产项目,强化监管指导,加强绩效管理,确保扶贫资金安全高效,扶贫资产保值增值,扶贫效应发挥充分。
扎实推进“六乱”整治,农村人居环境“大改观”。聚焦交通沿线、村庄街巷、农户庭院、田间地头等重点区域,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六乱”整治百日攻坚专项行动。全市累计投入3000余万元,社会投资1500余万元,村集体投资4000余万元,群众投劳18.5万人次,农村人居环境有了巨大改观。乡宁县建立“三级书记抓整治”工作机制,构筑了县乡村贯通、网格化负责、全民式参与的攻坚体系,“六乱”整治工作成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