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观察网山西3月25日电(贾亚鹏)在通才轧材厂,有这样一位创新先锋,他以精湛的技艺和不懈的创新精神,带领团队不断突破技术难关,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他就是轧机装配班长张建锋。
张建锋,一个在轧材厂摸爬滚打多年的资深装配技术工人,始终保持着对工作的热情和对技术的追求。在他的带领下,轧机装配班不仅完成了多项技术改造,还成功研发了多项创新技术,显著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不仅如此,张建锋还积极推动团队成员的技能提升,组织多次技术交流与培训,确保每一位班组成员都能跟上技术进步的步伐。他深知,技术创新离不开团队的智慧与协作,而知识的传承和人才的培养,才是企业长远发展的基石。通过这一系列的努力,张建锋和他的团队成为了建邦集团技术创新的中坚力量,为公司的稳步前行贡献了不可磨灭的力量。
多年来,张建锋及其团队成员成功攻克了多项轧机关键技术难题。每年,他们积极完成10余项小改小革及技术创新工作,并通过技术改造研制出多种实用装置。此外,他们还成功申报了“一种短应力轧机的快速解体拆卸装置”和“一种防转防松T型锁紧螺栓”等40余项国家专利,其中包含2项发明专利。回顾这些专利从构思到落地的全过程,充满了探索的艰辛与收获的喜悦。
发明动机:源于工作中的痛点与挑战
初始的创新灵感,直接源自于日常工作中所面临的诸多挑战。在轧机的组装与维护过程中,频繁出现的故障问题以及修复过程中的巨大难度和安全隐患,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在对轧机进行修复时,即便是小型轧机也重达数吨,而大型轧机的重量可达到约50吨,其拆卸过程异常艰难,安全问题亦令人忧心忡忡。作为公司的一员,他怎能坐视这些问题妨碍公司的发展?张建锋深刻认识到,解决这些问题不仅能够提升个人的工作效率,而且能够为团队乃至整个公司带来正面的影响。这种强烈的愿望,即为公司解决困难、促进发展的愿望,成为了他开始专利发明之旅的初衷。
发明过程:在曲折中不断前行每一项专利的问世,均需经历一段漫长且充满挑战的历程
从最初的灵感迸发到最终的成果呈现,期间需经历无数次的尝试与挫败。在研发一种短应力轧机的快速解体拆卸装置的过程中,他首先进行了大量的文献调研,以掌握行业内的尖端技术与现行方案。基于此,张建锋提出了设计一种专用装置以拆解轧机的构想。然而,在实际的实验过程中,结果屡屡未能达到预期,这使他陷入了困境。他重新审视了每一个细节,并与团队成员进行了反复的讨论,同时查阅了更多的资料。经过数月的不懈努力,终于找到了突破的关键,不断对装置进行改进和完善,成功地解决了问题,并实现了技术创新。在这一过程中,团队的合作显得至关重要。团队成员从各自的专业领域出发,提出了宝贵的建议和新的思路,帮助他不断优化发明方案。大家为了公司的进步和发展,齐心协力,这种团结一心的精神让他深受感动。
效益效果:为公司创造价值,实现个人成长
张建锋获取这些专利为公司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以一款短应力轧机的快速解体拆卸装置为例,该装置在实际应用中表现出色。它适用于150坯,尽管其外观简单,却在拆卸轧机的过程中消除了人工操作的安全隐患,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并显著提升了工作效率。目前,国内众多企业纷纷前来公司进行对标学习,使用后的反馈普遍积极。经过对国内多家钢厂的考察,尚未发现有类似产品,该装置的创新性、效果和专业性均得到了高度评价。通过巧妙地利用中350(中380)短应力轧机的结构特点,他们设计出了一套适合其快速解体的装置及配套工具。这套装置能够实现对轧机张力柱、轴承座、压下装置等各个部位的快速拆除,是一套低投入、多功能、省时省力的设备。经过这项技术改造,该技术可广泛应用于多种短应力轧机(包括中350、中450、中550、中650、中750、4334、5543、7555、西航350、西航450、西航550、苏冶350、苏冶450、苏冶550、太矿350、太矿550、龙冶550等)。短应力轧机的整体解体、拆卸清理维修周期从原来的80小时/人显著降低至30小时/人以下,而且单人即可独立完成整个作业流程,修复轧机的效率提高了近1.6倍。此外,原轧机维修中轴承座、张力柱、压下装置在人工拆除过程中极易损坏,现在通过该发明装置,可以确保在拆卸过程中零部件受力均衡,保证下线备件的正常使用,从而显著提高这些主要零部件的使用寿命达50%。
张建锋说,这段专利发明经历是宝贵的成长之旅。它不仅提升了我的专业技术能力,还培养创新思维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面对各种困难时,我学会坚持和突破。我深知,技术进步永无止境,只有不断创新,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建邦集团通才轧材厂的创新之路,离不开像张建锋这样的创新先锋。他们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创新精神,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